电影《少林寺》 (1981)深度解读鉴赏
影片以少林寺里关于“十三棍僧救唐王(李世民)”一组壁画为依据,以隋唐年间群雄角逐中原争霸天下为历史背景,描述出身武门之后的小虎为报隋末叛将王仁则杀父之仇,亡命嵩山少林寺,削发为沙弥,苦练功夫,最后亲手毙仇的故事。其中还穿插了觉远邂逅昙宗师父之女白无瑕,并在危难之中相互救助的曲折情节,以及师徒之间的感人事迹,故事自始至终扣人心弦。影片力求在思想上升华,寓教于乐,歌颂勇敢正义、不畏强暴的精神,使观众在兴致勃勃地欣赏真功夫时精神得到振奋和鼓舞。《少林寺》的成功,在于它的景真景美,在于它的功夫超绝。它是第一部在“名冠天下”的武林圣地嵩山实地拍摄的影片。秀丽挺拔的嵩山,飞流直下的瀑布,幽深庄严的古寺,千姿百态的佛像、塔林、碑碣、壁画、书法都给人以清新之感,这与此前香港武打片中假、俗、滥的外景截然不同。景融于情,使观众既领略到旖旎的圣地风光,又能陶冶性情,得到美的享受。
影片不用替身,不用特技,演员不是专业人员而是有所长、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,表演的传统武术都是绝妙高超的真功夫19岁曾五次蝉联全国武术比赛全能冠军的李连杰,武术总指导、多次荣获全国金牌的潘清福,获过螳螂拳冠军的于海,善使醉剑、双手剑的于承惠,擅长地趟拳、猴棍的胡坚强等,无不是武术精英,连柔弱的丁岚也是河南戏曲学校的豫剧刀马旦。如此强大的阵容是过去其他功夫片望尘莫及的,经过精心设计,每个角色都能在规定的情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“绝技”,使名闻天下的正宗中国武术功夫系统地再现于银幕,让观众全面欣赏到了我国传统的武术表演,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。这一点也不同于此前的功夫片,不再是演员在镜头前的做戏,不是“做出来的功夫”。
此外《少林寺》的题材、立意都有创新之处。它不再囿于滥得不能再滥的争夺藏宝、生死仇杀,而是用宽广的历史背景把影片的层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。它也不再只是为打而打,还很注重情绪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,如十三棍僧“挑水”“食肉”两场戏,情节朴实感人。影片在广泛收集民间传说基础上,匠心独运地择取了两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场景,将典型人物塑造得生动贴切。棍僧们锥桶汲水伸臂做担、跳溪跃石如履平地的画面一方面再现了他们的生活,展示了高超身手,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觉远入空门的少年稚气、机警顽皮、不甘落后的倔强性格和渴求早日学技的急切心情。“食肉”一场充分显示棍僧们的内心情感,他们落发为僧不是想超脱红尘立地成佛,他们迷恋这块暂栖的“净土”,有着“凡人”的正常欲望。这两场戏生活情趣浓郁,笔角细腻传神,甚至通过人物刻画铺垫了拥唐灭郑、暴安民的正义行动和主题。影片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,如小虎闷死牧羊狗、乔装护送李世民等段落,显示出《少林寺》不同于一般武打片的独到之处。
《少林寺》“开创了真功夫电影的先河”,它体现了导演张鑫炎“武术可以艺术化,应当成为艺术品”的思想,在国内外上映,备受青睐《少林寺》在香港放映时一举压倒同时上映的成龙的《龙少爷》、刘家良的《十八般武艺》,并以放映16天票房超过1100万而打破了成龙《师弟出马》1979年创下的香港功夫片票房最高纪录,成为迄止1982年香港历史上卖座最高的功夫片,也是第五部香港影坛超千万元的影片。影片在美、日等国公映,均打破当地华语片卖座纪录。日本《朝日新闻》发表文章说“今年初它以东南亚为中心,席卷各国电影市场,无论在何地都引起人们强烈反响。”
该片除普通话和粤语版外,还有英语、德语、日语、法语等版,堪称“国际性大片”。国内放映时也同样是门庭若市。《少林寺》的成功也是中华武术的成功,在功夫片的历史上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。
|